首页

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 荆楚文化焕发全新活力多彩魅力

2025-11-08 09:19:03  来源:湖北日报

摘要:金秋时节,喜讯传来。11月4日闭幕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湖北3部作品摘得3项文华奖,获奖数量居中部第一。 舞剧《乐和长歌》以编钟为魂尽显楚式美学,楚剧《田耕牛本传》洋溢荆风楚韵……荆楚文化魅力再次闪耀全国。

金秋时节,喜讯传来。11月4日闭幕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上,湖北3部作品摘得3项文华奖,获奖数量居中部第一。

舞剧《乐和长歌》以编钟为魂尽显楚式美学,楚剧《田耕牛本传》洋溢荆风楚韵……荆楚文化魅力再次闪耀全国。

文艺创作,是文化创新最直接的体现。3部绽放着荆楚泥土芬芳的获奖佳作,是一年来湖北文化创新发展的亮丽缩影。

“湖北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资源丰富,要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北考察时的殷殷嘱托,犹在耳边回响。荆楚大地上,全省上下牢记嘱托,奋力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宏伟实践,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展开,一份份亮点纷呈、影响深远的答卷次第铺开,不断为大美湖北、厚重支点注入澎湃文化力量。

溯源文明根脉,打造长江文化高地

“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北时,望向历史深处的高瞻远瞩和殷切嘱咐。

长江奔流,文明不息。文化荆楚,底蕴厚重。一年来,湖北以扎实的学术研究、考古发现、遗址保护及活化展示,向世界讲述长江文明的厚重多彩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湖北率全国之先成立的长江文化研究院,一年来先后举办“长江文化名家研讨会”“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等多个重大活动,并启动编纂《长江文明考古大系》等重要文献。2025年1月创刊的《长江文化研究》学术期刊,迄今已刊发30余篇深度理论文章。2025年湖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的5项考古学课题,其中4项均属长江文明研究类。

2024年12月,由湖北发起成立的“长江考古联盟”在武汉诞生,标志着长江文明研究进入新阶段。联盟围绕“考古中国”重大课题,对长江文明的起源、演进及与黄河文明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度攻关。仅仅9个月后,今年8月,第二届联盟学术研讨会再度汇聚近两百名专家学者,共享最新成果,共谋发展大计,充分展现了湖北在文明探源中的引领与担当。

眼下,湖北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精心开展。截至目前,全省“四普”已调查不可移动文物总计42785处,其中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36473处,复查率达100%,调查新发现文物6310处,普查进度和质量处于全国前列。

依托雄厚基础,赓续长江文脉,湖北争先有为。2025年6月,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成功入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是湖北继熊家冢、盘龙城、屈家岭、龙湾之后第5家挂牌的国字号考古遗址公园。

此外,湖北正规划建设中国长江博物馆,加快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及南水北调博物馆建设,深化屈家岭遗址、盘龙城遗址、大湖咀遗址、楚纪南故城等考古发掘。同时,建设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致力于打造有世界影响的简牍研究高地。

继2024长江文化艺术季成功举办后,今年9月至10月,持续一个半月的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以“勇担支点建设使命,打造长江文化高地”为主题,再次奏响长江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澎湃乐章。12项主体活动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把万千欢笑留在大河之畔,长江文化魅力绽放,深入人心。

与时俱进创意为魂,文化创新发展亮点纷呈

戴上VR眼镜,就可以马上穿越到古代,进入铸剑工厂、越王宫廷、争霸战场,体验手持勾践宝剑,鏖战古代沙场的壮观景象。

“哇,太过瘾了!”今年“五一”上线以来,湖北省博物馆“穿越青铜纪”大型沉浸式VR体验项目场场爆满,游客纷纷叫好。

一年来,湖北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以创新为魂,驱动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沉睡的文明瑰宝“开口说话”“活”起来,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生产力和影响力。

创意之泉,浇灌出湖北文化创新发展的繁花似锦。

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方面,湖北的5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各显其能——铜绿山运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并推出博物馆戏剧《因为青铜》;熊家冢实施智慧旅游项目,实现从“考古现场”到“文化空间”的转型;盘龙城深耕“商文明”与“公共考古”主题,致力于建设长江文明研究中心。在一座座遗址公园里,厚重的历史化为游客可触可感的温度。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云梦县博物馆考察。如今,这家县级博物馆已成热门景点,参观游客络绎不绝,掀起文旅热潮。云梦县正以扎实的举措,全力推进中华简牍文化名县建设,让千年简牍“活”起来。

在这里,全国首个沉浸式楚秦文化体验综合体——云梦县博物馆特色文化街区于今年“十一”正式开放,纪录片《云梦简牍》开机,短剧《如果秦简会说话》上线,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楚秦文化热”。

创意为魂,一年来湖北文艺精品创作再结硕果。第十八届文华奖,湖北有5部作品入围终评。植根编钟文化、营造荆楚美学的舞剧《乐和长歌》获文华音乐奖;楚腔楚调、反映乡村巨变的楚剧《田耕牛本传》获文华导演奖;从央视春晚火遍全国的歌曲《世界赠予我的》,以青春合唱版的全新演绎获文华节目奖。此前,湖北4部佳作——话剧《屈原》、广播剧《问天》、图书《零公里》和理论文章《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贡献》获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奖。这些作品,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或紧扣时代脉搏,折射出湖北文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创意为魂,一年来荆楚文化产业量质并进,动能澎湃。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规上文化企业数量达4213家,居全国第六。今年前三季度,我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3985.83亿元,同比增长10.1%。今年5月,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和武汉理工数传公司分别上榜“2025全国文化企业30强”和“2025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上月刚刚落幕的上海国际乐器展上,20多家湖北企业集体亮相,其中仅一诺国际乐器公司1家就现场签回订单近2亿美元。

创意为魂,一年来文化惠民创新形式推陈出新。省文联系统注册文艺志愿者达5.6万余人,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足迹遍及全省103个县(市、区),以接地气、冒热气的创新表达,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乡村音乐潮”“书法潮”“摄影潮”等系列活动成为乡村文化新品牌,把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知音湖北”邀约世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打造精品文旅品牌和线路,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湖北时,为湖北文旅发展确立的高标定位。

一年来,湖北以山水为笔,以文化为墨,奋力书写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崭新篇章。

8天时间,全省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036.34万人次,较2024年同比增长12.9%,星级饭店平均出租率69.7%,较2024年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湖北文旅交出亮眼成绩单。

湖北,是一幅美丽的画、一本厚重的书、一首激昂的诗、一座丰饶的园、一架通达的桥。一年来,湖北在深度的文旅融合中,让诗与远方的故事绽放新的光彩,朝着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自信迈进。

品牌引领,擦亮“知音湖北”金名片。一年来,“知音湖北”全球推广计划全面启动。以“五个一”名片为引领,全省整合核心旅游资源,推出“神武峡”和 “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将分散的明珠串成华美的项链。相继举办的世界武当太极大会、全球旅行商大会、汉马、武网等节会赛事,让湖北的山水之美与人文之韵声名远播。

“湖北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这里融汇了古代的智慧、历史的建筑和自然的美学。”今年4月,应邀考察“神武峡”线路的联合国旅游专家考斯拉发出赞叹。

业态创新,拓展文旅消费新场景。省博物馆、武汉革命博物馆等文博场馆成为热门景点;黄石华新水泥厂旧址、宜昌809厂等工业遗址转型为文化街区;《三峡千古情》《逍遥武当》等旅游演艺和云上体验空间广受热捧;长江灯光秀、夜上黄鹤楼成为现象级标识。湖北,如今已成为全国热门赏花游目的地、南方滑雪最佳体验地和长江夜游首选地。

今年“十一”假期,不同肤色的外籍游客频频现身湖北省博物馆。“好漂亮,It’s so shining!”中冶南方都市环保中心的印尼籍员工参观时连连赞叹。

提升服务,全力打造优质服务新标杆。一年来,湖北积极引入国际优质文旅资源和服务标准,推动景区、酒店等场景提档升级。对旅行社“引客入鄂”给予资金奖励,优化入境游便利化政策,推动多语种标识、外卡支付等服务。如湖北省博物馆,推出了多语种导览,支持护照、永久居留证预约,为国际游客提供便利。“重信守诺、热情好客”“环境美、服务优”,已成为湖北文旅最亮丽的底色和最鲜明的标识。

来源:湖北日报 全媒记者 农新瑜 海冰

(责任编辑 胡家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