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万亩生态稻撑起孝感米酒产业 朱湖湿地成为土地综合整治典范

2025-09-15 14:26:31  来源:湖北日报

摘要: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孝感市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朱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修复的典型案例。

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孝感市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展朱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修复的典型案例。

朱湖湿地公园位于孝感市孝南区,历经10余年生态修复,如今每年旅游产值超过2000万元,3万多亩生态优质糯稻支撑起60亿元的孝感米酒产业,成为“土地综合整治+乡村振兴”的典范。

壮士断腕:270种水鸟回来了

“记忆中的朱湖,曾是另一番景象。”9月12日,站在绿意盎然的朱湖湿地菱角湖绿道上,70多岁的原居民周自桥感慨地说。以前为追求经济效益,朱湖及周边聚集着10多家小型电子厂、养猪场和奶牛场。工厂污水未经处理直排入河,清澈河水变得混浊不堪,养殖场粪便与废弃物随意堆放,空气中常年弥漫着刺鼻腥臭味。

面对生态危机,朱湖办事处展现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搬迁8家企业、50家养殖场;拆除违建和拦水坝,整治河渠236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改造厕所2400座;建设生态绿道36公里,修复湿地5000亩。生活垃圾全部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通过清淤疏浚河道、治理黑臭水体、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土壤修复等一系列措施,空气中的腥臭味消失了,河水清澈了,鱼虾也重回游弋。

3248公顷湿地保育区、627公顷恢复重建区、734公顷合理利用区,织牢野生动植物保护网。周边5000公顷农田取缔高残留农药,重建候鸟食物链;退田还湖,种植芦苇、荷花净化水质,为鸟类提供隐蔽巢址。天空重归湛蓝,272种水鸟在湖面嬉戏,一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天高云淡”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点绿成金:好生态带来好产业

环境好了,如何让百姓富起来?

过去,朱湖农业以传统粗放型种植养殖为主,大量依赖化肥、农药,农产品品质不高、经济效益低下,对土壤和水源造成二次污染。

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朱湖办事处借助湿地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朱湖糯米、富硒莲藕、清水养殖的鱼虾……成市场抢手货。其中,朱湖糯米更是支撑起孝感米酒产业60亿元产值,带动40万人就业。

种田大户饶章伟说,以前土地零散,最大的一块田才几十亩。经过整治,他一口气流转1000多亩,机械化种田非常方便!农户饶红安说,以前种田不赚钱,现在价值提升了,去年200多亩糯米稻纯收入20多万元。

朱湖办事处将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发展观光农业。夏天,万亩荷塘碧连天,吸引游客前来赏荷采莲;秋日,金色稻浪翻滚,3万亩糯稻飘香,游客可以体验农耕乐趣,品尝农家美食。这种“农业+旅游”模式,不仅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更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朱湖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指挥部负责人洪亮透露,如今湿地公园每年旅游收入超过2000万元。

全域整治:让叶子变票子

秋初的朱湖,河清渠畅,稻谷飘香,3万多亩糯稻田即将开镰。

这里地处云梦泽,历史上是洪泛区。上世纪50年代末搞湖区开发,“你垦一块他掘一块,谁挖出来是谁的。”到了80年代,家家挖鱼塘,后来鱼塘废弃,耕地变得千疮百孔。一次次无序开发,造成耕地碎片化。随着乡村人口减少,抛荒弃耕越来越多。

朱湖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总面积7.53万亩,被规划为特色糯稻种植区、精品水产养殖区、湿地康养体验区、花卉苗圃示范区、城镇融合发展区。项目区内,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安排,连片一体整治,不留死角。农户全部搬进带电梯的楼房小区。

“我们正在实现生态价值转换,树、花、草等都将变成票子。”朱湖办事处宣传委员刘畅介绍,朱湖将湿地公园整体打包,申报生态环保专项债项目,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3万多亩朱湖糯稻整体打包,成了银行争相贷款的香饽饽;生态品牌提升农产品价值,糯米、水产等溢价明显;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生态旅游、康养项目;通过碳汇、环保债等绿色金融方式反哺生态建设。

孝南区国土整治中心主任张宏斌说,项目总投资11.9亿元,新增耕地9000多亩,这些耕地指标带来的实际收益超9亿元,有力保障孝感一批重大项目落地。

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通讯员 李广

(责任编辑 胡家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