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湖北广播电视台推荐邓秀松同志参评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的公示
摘要:经湖北广播电视台编委会研究,我台推荐邓秀松同志参加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相关材料附后),现在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上公示
关于湖北广播电视台推荐邓秀松同志参评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的公示
经湖北广播电视台编委会研究,我台推荐邓秀松同志参加第十六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相关材料附后),现在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上公示,
公示时间:2020年4月29日——5月8日
举报邮箱:zbs2007@sina.com
举报电话:027-87139665
湖北广播电视台
2020年4月29日



初心不改 虽远不怠
邓秀松,一位从大山深处闯出来的土家汉,湖北广播电视战线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始终秉持着一颗赤子之心,高举定向大旗,坚持扎根一线,立志做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记者。36年新闻生涯,创造出多个第一……
20年前老模范:扎根深山16年 影响全国广播界
1984年大学毕业走上记者岗位,被派到当时被称为“湖北的西藏”——远离武汉近600公里的恩施山区做驻地记者,从此,在大山深处一干就是16年。16年间,跑遍全州97%的乡镇,多次穿越人烟稀少或无人地带,发现过悬在万丈绝壁与世隔绝的村庄——钭坪,和成百千上千的基层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被当地干部群众亲切地称为“农民的兄弟”“铁脚板记者”;16年间,在恩施这个当年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业界认为出不了新闻的深山区,写出近2000件新闻报道、报告文学和内参,28件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新闻名家江忠源曾经感慨地写到:读邓秀松的作品,从《醉人的“喝二两”》《骡子湾的娘儿们》到《37号邮车》《一锅合渣“煮”出的……》,16年,他始终在以敏锐的目光和笔触追踪和反映山区农村在改革中前进的足迹。他用近一年时间与官店镇委书记刘银昌一起工作和生活,写作出版了23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镇委书记》。
邓秀松的事迹先后被《中国广播》杂志、荆楚网等多家媒体长文报道,并被拍成电视片《青春驿站》,他也由此成为全国广播界小有名气的青年记者。为表彰邓秀松的事迹,1995年,湖北省广播电视厅特别设立并授予他“湖北省广播电视战线杰出青年”称号。当年,他还被授予“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当选为湖北省第九届青联委员。
14年中创新路:转战6个岗位 夺得4个中国新闻奖
2000年,邓秀松因率先建立起省内第一个远程网络传输图文、音响的记者站而被调回武汉,担任记者组长。上任第一周便运用ISDN技术搭建起一个内部网络办公系统,又用三个月时间,帮助全省13个记者站建立起自动化办公和网络传稿系统,彻底结束驻地记者“稿子要上天,路上跑几天”的历史。接着,他又接受台党委安排,带领两位伙伴,从一把扫帚起家,仅用四个月时间就创建起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健康娱乐频道(现更名为生活广播)。
此后,邓秀松先后转战健康娱乐频道副总监、记者部副主任、新闻部主任、新闻综合频道副总监、新闻广播部党总支书记等岗位。无论职务怎么变,新闻宣传的职责和使命没有变,深入一线、锐意创新的“铁脚板”精神没有变。由他策划、组织的三峡工程175蓄水和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移民搬迁大型直播《高峡平湖 今朝梦圆》和《同饮一江水 共有一个家》连续两年分获中国新闻奖一、二等奖;由他策划和组织的大型系列报道《记者的农情日记》获得湖北省委创新专项奖,由他撰稿和现场指挥的大型现场直播《庄户人家的笑声》夺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由此产生的新闻专栏《农情2005—2018》成为湖北广播历史最长的广播新闻节目品牌;由他策划和组织的广播界首场广播+网络多媒体多现场大型现场直播节目《月映中秋党旗红》,感动无数湖北在外大打工的农民工党员,受到省委领导高度赞赏。
14年间,邓秀松作为湖北广播业务带头人物,他始终坚持干在一线,扎在基层,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4件,中国广播影视大奖14件。《渡口》《草鞋书记》《马曹庙的嫂子们》《什么事也没发生……》《省委书记邀请台湾农民作报告》等,精品佳作不断涌现。
为不断适应急剧变革的媒介环境,邓秀松坚持业务研究,努力探索新闻表达方式和形态,《新闻广播的现实姿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等多件论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他率先提出了“带温度的新闻写作”概念,开创了“广播报告文学”、“声音纪录片”、“微直播”等新的表达形态,引起业界关注。受省委宣传部安排,在兼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助理期间,他讲授的《新闻记者的现实态度》《车载环境下的新闻广播》《记者的风骨》《继续与超越:现场直播的前世今生》等课程受到师生的好评,并被媒体广泛报道。
6年创建长江云:新媒体圈的老人 融合传播的尖兵
2014年7月,湖北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工作开始起步,年过五旬的邓秀松再一次被台党委选中,受命担负起湖北广电新媒体创建工作,广受全国广泛关注的长江云新媒体平台孕育而生。
历史仿佛回到过去,又是一把扫帚一间房,邓秀松带领临时抽调的五个人又一次开始艰苦创业。2014年9月28日,长江云APP、长江云微信公众号上线,半年后,长江云新媒体平台诞生。2016年2月29日,湖北省委常委会决定,在湖北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云的基础上,建设“覆盖全省、功能完备、互联互通、运行通畅”的“长江云移动政务新媒体平台”,长江云正式上升为省委战略。
6年来,长江云通过携手省内市县主流媒体机构,布局全省120个“云上系列”客户端,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新闻生产和发布矩阵;通过“云稿库”和“中央厨房”,实现新闻传播及管控全覆盖,实现全省新闻及政务信息的共享分发;通过统筹全省政务信息数据资源,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和主流媒体“两微一端”的规模效应,把党委、政府和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延伸到网上,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的主要手段,成为湖北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抓手。
长江云平台被称为媒体融合的“湖北模式”和全国省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标杆,引起中央领导、相关部委的重视,先后两次召开研讨会,吸引众多全国各地和国际传播机构人士参观考察。
在长江云平台建设过程中,邓秀松还组建起了一支国内领先的内容生产团队,继续在媒体融合中追求新闻梦。两年来,他带领这支团队生产了一大批阅读量过亿的现象级融媒体产品,《一根秸杆的自白》《不忘初心 砥柱中流》《老乡,你有6个未接电话》《百天千万扶贫行动》等新型融合产品涌现出来,先后有27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励,其中5件获得中国新闻奖,4次受到中宣部舆情通报和阅评肯定和表扬,多次得到省委领导肯定和表扬。长江云入选2014-2016 全国广电媒体融合案例20佳。2018年,邓秀松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
2020年春节前夕,远在恩施年愈古稀的母亲摔倒在地,重病卧床,急需住院抢救。此时,新冠肺炎席卷武汉,封城令下达两天前,邓秀松终于说服家人,主动申请留在疫情中心武汉,战斗在抗疫一线。近3个月来,他靠前指挥,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广电5G+记者远程视频连线新闻发布会、全国战“疫”集结号、长江云疫情大数据分析等突破性创新项目,策划组织、统筹协调推出一系列影响广泛的重大战“疫”报道,表现十分突出。
36年在一线, 58岁老战士,邓秀松依然满怀激情战斗在新闻主战场,带领团队,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进取。
有人说:“他是一个不老的新闻诗人。”
附:
邓秀松工作简历:
1984.07--1988.12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恩施记者站记者
1989.01--1992.11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恩施记者站负责人(副科)
1992.11--1997.10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恩施记者站负责人(正科)
1997.10--2000.03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恩施记者站站长(副处)
2000.03—2000.05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部副主任兼记者组长
2000.05--2002.12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健康娱乐频道副总监
2002.12--2006.03 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部副主任兼记者组长
2006.03--2007.11 湖北省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新闻部主任
2007.11--2013.04 湖北省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副总监
2013.04--2014.08 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部负责人(党总支书记)
2014.08—2016.02 湖北广播电视台新媒体项目负责人(长江云)
2016.02— 湖北长江云新媒体集团总编辑
(责任编辑 田思凤)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3451号